为什么说慈母多败儿
不孝子女何其多!慈母多败儿,惯子如杀子。古人一席话包涵了多少人的经历和智慧,而那些留给我们的名言是多么的值得让人深思。“慈母多败儿,惯子如杀子”。大意是小孩不能太过于溺爱,否则长大了就很难管,
现实生活中,由于母亲娇惯,而成为败子的也屡见不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就是理论加实践,中国式传统文化中,母亲的地位是一种象征性意义极强的文化,其伟大可以延伸到大地之爱,祖国的爱,母亲非常伟大的形象,代表着养育、包容、容忍、关爱。通常说道母亲都是极其正面的。但有句古话却是这样说的:慈母多败儿。似乎这句话看上去有些耐人寻味。
由于母亲的爱,关爱有可能会演变成宠爱,而更具人的独特性以及依赖性,或许过于的宠爱就会变坏,古人之所以说慈母多败儿,这也是有一定来由的,不同性格的人对于外界反应是不同的,有的人在长期的惯宠中会变得依赖,会变得不愿意自己去做一切,这样就渐渐的失去了人的本能,或许一些人之常情的简单事务都不会。
而到了现在也是如此,有的人从小娇生惯养,没干过什么活,反正都是拿来主意,要什么只要张嘴就可以,对于金钱更是不当一回事,好像都是天上掉下来的,自己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凡事有得依赖,有的从没出过远门,只活在家庭的局限中,这些人往往都是父母娇生惯养的,慈母多败儿只是讲明一个道理,并不是就单单指的儿子,而现实生活中女儿被娇生惯养的也是一样,还不少。
在母亲的眼里,总是担心子女的一切,怕她们吃不好,睡不好,生病,总是希望把最好的都给她们,这样什么事都不让他们去学,什么事都不让他们去做,可对于他们来说,一但产生了依赖和惰性,以后的人生就无法独立,生活和生存的能力就会非常的脆弱,不堪一击,经不起风吹雨打,无法承受失败,这样的人生是非常非常不利的。
慈母其实应该是慈祥,而不是过于宠爱子女,要懂得教育教养,而不是放任子女,过多的担忧和宠爱只是在降低他们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依赖性,所谓的严师出高徒,在某些准则面前一定要严肃严厉,不可放纵其自以为是。
成龙曾经在节目中说过,要不是当初师傅的严厉,也不会有今日的功成名就,换着现在很多父母都不会让自己的子女去学武,现在的很多专家学者天天在讲,不能打孩子,不能骂孩子,我只想说一句,你舍不得骂,舍不得打,长大后会被别人骂,会被别人打,会被社会现实欺负,与其让别人打骂,还不如自己从小管教严厉 。
当然打骂也只是一种鞭策和惩罚措施,并不是打得鼻青脸肿的,最重要的是根据其性格特点管教,关于慈母多败儿,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子,小时候喜欢偷东西,每次偷东西回家都会得到母亲的赞赏,甚至说以后赶着贵的拿,名正言顺的将偷说成拿,到后来把儿子送进了监狱。
另外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母亲教育两个孩子,说谁考试成绩达到九十分以上就会奖励一百元,一个孩子凭本事考了九十分得了奖励,另一个孩子却自己改了分数同样得了奖励,母亲知道后没有教育他,之后这个孩子就认为犯错是可以的,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另一个孩子则认为努力学习就会有奖励,所以继续努力,两种不同的思想导致了不同的人生,只因为母亲的不正确教育,没有根据孩子的特性诱导。
孩子的意识在萌芽期其父母的诱导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母亲,这里不是偏见,传统中国包括现在,子女的萌芽期间接触最多的应该是母亲,这也是母爱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之一。因为父亲通常都是家庭中主外的责任。
所以现在的很多母亲,把孩子当成宝,关爱没错,可别造成宠爱过度,依赖成性,同样的小孩子,有的很早就会拿筷子自己吃饭,而有的很大都还要母亲喂,有的很小都能自己上厕所,有的到上学了都还会拉裤子里,区别在哪里?值得深思,什么都怕,那就养他一辈子,永远也长不大,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离开父母什么都不会,基本上难以生活的原因,有的小孩子五六岁都会洗衣服做饭,而有的人二十多岁都还只会泡泡面。
过于宠爱,就是一种能力的丧失,所以人应该学会独立,学会尝试,学会脱离父母,学会照顾自己,学会经济独立,尤其是女人,否则只会一辈子埋怨男人,而自己一样的无能。身为人母的女人更加要懂得慈母多败儿的道理,为了子女的将来就别太过于的宠爱导致变坏!
做人要懂得感恩双亲!
谢谢
为什么说“慈母多败儿”
母亲对孩子太好,什么事都答应他,惯着他,孩子到最后没有是非观,自然到最后害己害人,一事无成。
我周围这样的比比皆是。一对退休老夫妇,60多岁了在饭店洗盘碗,儿子三十多岁了,就是一无业游民,啥也不干,在家闲着,还天天抽芙蓉王,没钱了就跟父母要,给的少了就打骂,退休费都给他都不够他霍霍的。后来才知道,两口子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这个男的是抱养的,所以十分珍惜,十分疼爱。溺爱就是害,等长大了就后悔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