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一位饿死在首阳山上的爱国义士是谁也
在我国近年出版的《辞海》、《辞 源》中都可以查到,关于伯夷、叔齐条文解释,称伯夷、叔齐因反对武王 伐纣,执意颗粒不食,饿死在首阳山, 以此表示心中的愤慨。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本传载,殷末周 初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因相互谦让王位离家出走,慕周文王 行仁政之名来到周地。
不久,周文王 去世,武王即行伐纣。伯夷、叔齐死 谏,称伐纣为“以暴易暴”。武王不 听,一意孤行,伯夷、叔齐怨愤至极,便“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生前 二人写下一首《采薇》歌,颇有壮士 之气。伯夷、叔齐的壮举,一直被后人 视为高风亮节的典范而留芳千古。
但一些历史学家却对伯夷、叔齐 饿死之说持有异议。《论语。季氏》一书是最早提到 伯夷、叔齐的论著,该书记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 称之。”此句意在齐景公可谓富有,死后 无人称道;伯夷、叔齐饥不饱食,但人们却铭记在心。
这里看不出有饿死 之意。另外,在《吕氏春秋。诚廉》中 对伯夷、叔齐的记述也只是“二人北行,至首阳之下而饿焉”,并未提到饿 死之事。而有人推论,伯夷、叔齐至首阳 山挨饿,系因“耻食周粟”,既然是愤不进食,那饿死就必定无疑了。不知这推论是否符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