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夫我乃行之的乃是什么意思

夫我乃行之的乃是什么意思

夫我乃行之的乃是什么意思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一般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译文: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2、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我是根据我这个心理来办事情的,做了之后我回过来求我自己的心,可是国内的老百姓不了解我的心。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4、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5、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译文: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

夫我乃行之的乃是什么意思

“乃”作指示代词,意为:这样。

出处:战国时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节选: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译文: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