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6年东周时期
公元前546年是东周时期的晚期。东周时期分为东周初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东周中晚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个阶段。
在东周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逐渐由分封制向宗法制转变。公元前770年,东周国君成王建都于洛邑,开始了东周初期,也被称为西周。
然而,到了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犬戎的侵略所推翻,东周遭遇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经过一系列的动荡和内外战争,到了公元前476年,东周正式结束,进入了东周中晚期。
东周中晚期的政治权力逐渐集中于各个诸侯国,其中以齐、楚、秦、晋、燕、韩、赵、魏等诸侯国最为强大。这些诸侯国相互争斗,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
公元前546年属于东周中晚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政治格局较为分裂,充满了战争和竞争。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孔子和墨子等诸子百家思想逐渐兴起的时期。
公元前546年东周时期
答:公元前546年是东周时期划分为前后两期的一年。
这一年,晋、楚、齐、秦等春秋大国皆有意弭兵。于是,宋国大夫向戌发起第二次弭兵运动。鲁襄公二十七年(前546),晋、楚、齐、秦、鲁、卫、陈、蔡、郑、许、宋、邾、滕等14国盟于宋的西门之外。
盟会的主要内容是:“晋、楚之从交相见也。”即晋的仆从国要朝贡楚国,而楚的仆从国要朝贡晋国。在与会的14国中,齐作为晋的盟国,不朝楚;秦作为楚的盟国,亦不朝于晋。邾为齐的私属国,滕为宋的私属国,不参与盟会。
弭兵会上依然是杀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