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4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否,贵在知和。故,失之者,自谓常得之;困之者,自谓常无之。其为物,无好恶,其所长,与废息。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译文: 大道的行径,天下共同拥有,选择贤者与否,重要的是知道和谐。因此,失去大道的人,自认为一直拥有;困苦的人,自认为一直没有。事物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的存在和消亡是自然的。稀少的言语自然而然,所以狂风不会终日,暴雨不会终夜。谁能做到这一点?是天地。天地都不能永恒,那么人又怎么可能呢?
道德经第34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大道汜兮①,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②,功成而不有③。衣养④万物而不为主⑤,常无欲⑥,可名于小⑦;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