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恻隐之心仁之端全文

恻隐之心仁之端全文

恻隐之心仁之端全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先秦〕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恻隐之心仁之端全文

《恻隐之心仁之端》是孟子的名篇之一,下面是《恻隐之心仁之端》的全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恻隐之心,非羞恶之心也;是羞恶之心,非辞让之心也;是辞让之心,非是非之心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恻隐之心也,动则生善。人之有羞恶之心也,动则自让。人之有辞让之心也,动则礼。人之有是非之心也,动则得失之分。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不忍己之心;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不忍邻之心;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分明是非。大人者,恻隐心之应也,不忍人之心也。小人者,恻隐心之用也,忍人之心也。大人者,羞恶心之应也,不忍己之心也。小人者,羞恶心之用也,忍己之心也。大人者,辞让心之应也,不忍邻之心也。小人者,辞让心之用也,忍邻之心也。大人,是非心之应者也,不忍教之心者也;小人者,是非心之用者也,忍教之心者也。万善百能者,智之端也,德之师也。子云难曰:“智者之岂莫斃焉!”岂不见夫三藏者乎?尚 weaving 冯夷之庙,置履位焉;行五千,以为 天子 ;乘四马,有车焉;二虎抗路以迎。岂董氏出于幽王,而古有恢复焉!虽有吏愚民愚之主,臣何时而明哉?是以知其不知也。万善百能者,孔子之所谓“智者”也,万恶百邪者,孔子之所谓“愚者”也。知其不知,则智矣。夏绩歌曰:“瞻彼淇澳,言采其蕨。”夫鳏寡孤独之人,皆忧之矣。且夫立喪尸而不举者,夫妇之义也;以羊为坛,以乌为符者,非礼也;舞韶者必正衡之,鸣缶锹者必大小之,非乐也;非礼与乐不举者,唯仁者能之。天子有秩,正人者衿带之;大夫有秩,正人者衣冠之;士有秩,正人者加席之;庶人有秩,正人者与之;礼当成者,不敢不成。子云:“行善之端,不行善心舍焉;行义之端,不行义心舍焉;行礼之端,不行礼心舍焉;行智之端,不行智心舍焉。”厚生而蔑死者,慈也;厚财而蔑用者,义也;厚衣而蔑玩者,礼也;难道能之,能之以益他者,智也。厚生而蔑死,厚财而蔑用,厚衣而蔑玩,难道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