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他弟弟相差多少岁
苏轼和苏辙年纪只相差两岁,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哥哥潇洒旷达,弟弟内敛沉稳,感情极为深厚。苏轼曾这样对苏辙说:“你不仅是我的弟弟,更是我一生的朋友。”
他们两人都是杰出的文人,相互之间肯定少不了互相唱和。最著名的当属苏轼写给苏辙的《水调歌头》,其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千古名言。
1061年冬,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苏辙十七岁时,曾与父兄一起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又要经过渑池,想起往事,他给哥哥写了一首诗。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辙在该诗自注中写道“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所以他在诗里说:“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这些经历是偶然还是必然?既是疑惑也是感慨。
同时在首联中,他又抒发了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这个“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人生道路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
苏辙这首诗的主题是怀旧,回忆当年“曾为县吏”,回忆“共题僧房”,数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叹,又惜别哥哥“独游”,想必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过有什么办法呢?
一旦踏入仕途,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摆往各个位置,实在身不由己,骓马走累了可以“鸣嘶”,但人因属人管,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
苏轼收到这首诗后也是感慨万千,想起逝去的往事和人生的无常,他给苏辙回了一首诗。客观来说,他的这首诗要比弟弟高出一筹。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
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
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
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
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苏轼内心的强大、达观的人生态度已体现得淋漓尽致。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
苏轼和他弟弟相差多少岁
苏轼与苏辙相差不到两岁。
苏轼(1037.1.8—1101.7.28),字子瞻,贬谪黄州时自号东坡居士,后来成了临济宗黄龙派东林常总的弟子,被苏辙称为“雪堂师兄”。苏辙成了上蓝顺的弟子,自称“东轩长老”。兄弟二人的师祖是黄龙慧南。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与其兄对举时自称“东轩长老”,称兄为“雪堂师兄”。
苏轼比苏辙大一岁多但不到两岁。
兄弟二人感情极好而性格却不相同:一个英气外露,一个神光内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