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孔子为什么有不同的态度
孔子的点评是:
1、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2、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3、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嘲笑子路,是因为他不懂谦让,但是冉有和公西华又有什么不同呢?
冉有的方圆小国,公西华的祭祀会晤,这些事情在他们口中都以为是小事,那什么是大事?这是在说这两个人的不诚实。
更为让孔子不高兴的是,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立足点都在于邦国,也就是他们都想着为统治者做事,而没有像曾皙那样,真正地为普通百姓来考虑。
这也是为什么孔子非常赞同曾皙的观念。
诸子百家的学说虽然都为贵族学说,都希望通过对于上层社会的改变来使得乱世得以终结,但儒家等学说,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尤为看重。
那么,子路等人的志向没有从这一点出发,只有曾皙明白了儒家的真意,所以其志向看似只是一个仪式而已,远远不如其他三人那么远大、崇高,但是其所蕴含的一颗“仁义”之心,却是尤为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