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中百家争鸣的思想内容
道、儒思想相近,无论是终极目标‘天人合一’还是其他,只是偏重点不一罢了。
道偏于天人合一的,天道,儒偏于人道。 那么音乐方面: 道家的大音希声,儒家的无声之乐,也相近。 但是道家的真的就单纯的欣赏大自然的音律,风声,雨声,劳作之声,一切合乎天道生生循环之声。
儒家呢,那就是偏重于人道的孔子是以音乐作为‘礼’的肥料,按照我个人理解,应该是音乐是必须要学习的,但是学习的它的目的,是为了辅佐‘礼’。
(可参考《礼记·孔子闲居》)
墨家就硬气一点了,墨子直接写了篇文章《非乐》。
总而言之,先秦时期的音乐是备受阻碍的,无论是老庄、孔孟还是其他,都是阻碍性发展。
其中可以标板的人物叫“昭文”,可参考--庄子曰:‘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直到战国后期儒家出了个逆徒,叫荀卿的家伙。他提倡音乐与礼仪并驾齐驱(乐和同,礼别异)。
还写了一篇‘乐论’指名道姓的叫嚣墨子的‘非乐’。
自荀子之后,音乐又提高了一个台阶,是他的功劳。
以我们现代人的眼观来看待那些古人的思想、行事,总之各有偏倚,但荀子的思想还是相当先进的,大多数思想都很符合一个现代人的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