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从秦朝到清朝的丞相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从秦朝到清朝的丞相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从秦朝到清朝的丞相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推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此时的丞相便是宰相

汉朝时期

汉承秦制,延续了丞相这一职位,不过在汉初时期,却同样设立有相国这个职位,这时期的丞相只是作为相国的助手出现的。直到相国这个职位被废除后,丞相才成为最高官员。因此,汉初时期的相国、丞相可称之为宰相。

而在汉武帝时期,官制开始发生变化,主要分了内廷和外廷两部分,于内廷设尚书台,此后政务中心逐渐转为内廷。而到了汉成帝时期,又开始设立三公制,大司空(御史大夫)、大司马(太尉)、丞相并称三公,丞相权力再次被分割,且至此之后三公地位虽然较高,但实际上却成为了宰辅。因此,此时虽仍设有丞相一职,但实际上尚书令才是宰相。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

东汉初期,改大司马为太尉,大司徒和大司空则去掉“大”字,称司徒、司空。为了加强皇权,最高权力划归皇帝,以尚书台辅佐,三公成为备员。但此后,由于东汉皇帝大多年幼,大权又转而落入外戚、宦官手中,三公彻底成为空衔。这一时期掌握军权的太尉实际最为尊崇。

直到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开始重置丞相之位。

魏晋南北朝

1、三国时期。此时期由于三国官制各有不同,因此宰相的称呼也有所不同,魏国称之为相国,蜀汉则为丞相,吴国最初也是丞相,后来则分置左右丞相。

2、西晋时期。西晋开始设立尚书省、门下省,此时期的宰相权力彻底被分解,重要军国大事由三司八座、门下三省共议。此时期的三省长官都具有宰相地位,与三公都被称为公辅大位、宰辅。

3、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各国官制相对较为混乱,此时期的官职名称也较多,最高行政长官多为权臣。这时期可称为宰相的官职五花八门,有中书监、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仆射、将军等。

隋朝时期

隋朝时期的三省制成为定制,三省的最高长官,即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朝时期

唐朝初期仍然实行三省制,只是对其最高长官称呼各有不同,门下省称长官侍中,中书省称中书令,尚书省则称左右仆射(由于李世民曾任尚书令,因此不再设立)。因此,这时期的三省最高长官仍然是宰相,但由于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不轻易授人,因此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参知政事也可被称之为宰相。

高宗时,政事堂改设在中书省。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此后,政事堂发展成为了宰相的办事机构,因而这时期的宰相一般由数人担任(最多时为十几人),通常被加封为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其中有一人为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

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的宰相制度基本沿袭唐代,但又有所发展,基本情况是宰相的品级得到进一步提高,唐朝时期的宰相通常是正三品,但五代十国的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则被提升为了正二品。

大部分都是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各部尚书、侍郎或其他官员加封同平章事,这些都是宰相。

宋朝时期

宋朝时期的宰相制度有些复杂,先后经历了五次改变。

1、宋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且三省六部长官基本称为闲职,实际权力划归“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都堂等,以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但仍然没有常职。此时期中书门下平章事仍然是宰相,但有参知政事这个副相的牵制。

2、元丰改制:宋神宗元丰年间推行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同时也取消掉了参知政事,设左右仆射,其中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这次改制后,左右仆射成为宰相(左为首,右为次),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则为副相。

3、政和改制。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推行的改革,当时蔡京担任宰相,自称“太师”,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之事,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兼领门下侍郎;改右仆射为“少宰”,兼领中书侍郎。但在宋钦宗靖康年间,“太宰”和“少宰”又被废除,重新改回了尚书左右仆射。

4、建炎复制。建炎三年(1129年),正式以左仆射和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将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同时取消尚书左、右丞的官称,使得官制大体上恢复了宋初的制度。这次复制后,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参知政事则为副宰相。

5、乾道改制。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再次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照旧。除去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的虚称。门下并入中书,称中书门下。左右宰相主中书事,兼尚书省之长,六部直属于宰相,尚书省之制已废于无形,实际上这也是三省合一。这次改制后,左右宰相成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但在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韩侂胄任平章军国重事,独擅朝政。这使得这一时期的“平章军国重事”成为独揽军政大权的最高官职,而宰相则成为了副职,不过这种现象持续时间较短。

元朝时期

元朝时期以中书省为主要处理政务的机构,且主官中书令常常由太子兼领,此外则有左右丞相,再下面则有平章政事。因此,元朝时期的左右丞相和参知政事均是宰相,但人数较多,最多时有十多人。

明朝时期

明朝初期同样设置有中书省,设有左右丞相。但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下令撤销了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由皇帝亲自处理政事,在此期间宰相制度一度被废,皇帝之下六部成为平行机构。

明成祖朱棣时期,由于皇帝要处理的政务实在太多,于是开始设立内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此后内阁职权开始不断加重,大学士成为了实际上的宰相,居首者被称为首辅。

所以,明朝除了初期的丞相为宰相外,大部分时间内的宰相都是内阁大学士,首辅便是首宰,其他大学士则为次宰。

清朝时期

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同样设有内阁大学士。但在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此后内阁逐渐成为闲置,军机大臣成为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而在晚清时期,仿照日本制度设立有内阁总理大臣作为最高行政长官。

所以,除清初的内阁大学士和清末的内阁总理大臣外,清朝时期的宰相大部分时期为军机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