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只有才能使百姓受教育
认真地兴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孝悌的思想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块基石。孔子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者,人道之至德。”孝是为人的最高道德,是人伦之首。反之,则失去做人的资格,和禽兽无异。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仁义的基本内容就是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只有做到孝和悌,才算知礼仪,通仁义,才算仁义之人。否则就是不仁不义。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孝悌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悌的行为是其他一切仁爱产生的前提,并且孝悌的荣誉也是人们进而追求高尚人格、辉煌事业的保证。孝心动则百事兴,只有躬行实践了孝悌之后,才能博爱众人,才有余力学习诗书、六艺之文,才有资格做官,参与政治,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即指明孝悌之义。
孟子重视孝悌之教,并把它作为推行仁政和王道的关键举措,是基于其儒家学说的一贯立场,表现了他坚定的政治原则和成熟的治世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