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的演变过程
卜,汉语常用字,读作 bǔ、bo(轻声),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灼甲骨取兆以占吉凶,即《说文·卜部》:“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从(纵)横也”。后引申为用以预测吉凶的各种活动,又引申指推测、估计,选择,赐予,验证,证实等 。
字形演变过程:卜,象形字。商代甲骨文的“卜”字作兆璺纵横、兆干与兆枝相交形,盖以灼龟现兆表达对吉凶祸福之占ト、预测。其时写法多歧,兆干可竖可横,可左可右,兆枝可平向,亦得斜向。
至西周,异体锐减,基本上固定为兆干位左、兆枝位右。战国的“卜”字是歧形复出,主要表现为兆枝不作横向平形而作曲形。发展到秦小篆,篆文整齐化,整理作横平竖直,汉隶横笔多作“燕尾”。隶变后楷书作ト,“兆枝”作简洁的顿点。
“卜”字的本义是占ト、ト问。《合集》39521:“壬午ト,争贞。”引申指ト人、卜官,即殷时所谓“贞人”之属。ト孟簋:“ト孟年宝尊彝。”《周礼・春官・序官》:“大ト,下大夫二人;ト师,上士四人;ト人,中士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