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和德分别是什么意思
仁和德在某些情況下是一樣的,譬如皆可指攝本心良知,然亦可細細分之,孔子所說的仁,有時指形而下的人際關係或人的性情和特性“如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者其言也訒”亦或如孟子所謂怵惕惻隱,不忍之心,醫家又稱麻木為不仁,由此可見,仁主感應。又比如仁政“即在天人感應“如要求君王有不忍人之心,尊天法地,使民以時,善節物用”的基礎上安頓天下之人的身心,”這是形而下的義理。德在形而下主行動性,主體性,譬如德者得也“即體證至善之天理而有自得”又譬如德行“美善的行為,做為”德治“即仁政的核心法度”皆主行為,偏於具體的踐行。德的形而上義則大概可稱爲“明德”即德性義,明德指攝虛明寂定的本體,自得自信自足而不依他性的特點”。仁的形而上義,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程子曰“仁者天地万物浑然一体者也”即仁具备贯通天地人物,并生生不已之德,指本體“感而遂通”“隨物感通,元無定执”“昭昭靈靈”“萬物一體”的狀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