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此身虽贱道长存赏析

此身虽贱道长存赏析

此身虽贱道长存赏析

诗是晚唐杜荀鹤写的,收在《全唐诗》卷692。全诗如下: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这诗属于古人诗里很常见的一类,即投赠诗,这类诗承担着社交功能,或者是为了维系友情,或者是有所干求,并不纯粹是为了诗歌而诗歌。唐诗里更著名的一首干谒型投赠诗应该是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闺意》,所谓“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写的是考前的心里不踏实:特别希望能考上,又生怕考不上。虽然说这是读书人的事,可读书人脸皮薄,于是把求人的事也说得清新脱俗些。比较起来,杜荀鹤这首干谒诗就更是显得自持身份了:明明是求人,却端着读书人的架子。

首联写自己虽然身分不高,但作为士人,身上维系的是长存天地间、万古不变的圣人之道,因此这次干谒裴侍郎,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贫贱之士叩求权贵以谋取自身的富贵腾达(想想诗圣杜甫投赠诗《奉赠韦左丞丈廿二韵》自述也曾“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而是为了儒道的弘扬。首联不仅诗人自己以士人身份自重,而且因为这份自我高自位置,也间接抬高了投赠对象裴侍郎的地位。

颔联写自己只希望主考者能公正阅卷,并不希求朝廷大员的举荐。这联写的是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而杜荀鹤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唐代举子在应考时流行“行卷”,就是在考前将自己的作品编排好,呈交投递给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或文坛上有影响力的人物,求得他们的赏识,然后由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这就是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二集·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中说的:“唐以诗文取士,但也看社会上的名声,所以士子入京应试,也须豫先干谒名公,呈献诗文,冀其称誉,这诗文叫作‘行卷’。”而所谓“说项”即“到处逢人说项斯”,也是与“行卷”有关的一个典故。照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的说法,如果效果不好,过几月再投,这叫“温卷”。这个长沙裴侍郎具体是谁,我没有考证。如果他就是主考的礼部侍郎,那么杜荀鹤很可能不仅是写了这么一首干谒诗,或者还直接向他行卷了。因为举子虽然不能直接向主考行卷,但可以纳省卷,即直接投递到礼部。如果是这样,颔联里的“卷”就不是泛泛的考卷,而是所行之卷。关于行卷,程千帆先生有《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