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四德分别指哪些内容
四德\" \"四德\"最初是对宫廷妇女的四种必备的修养--德行(德)、言辞(言)、容貌(容)、技艺(功)的培训和修养,包括了传统\"妇学\"四项教育内容,所以儒家称作\"四教\",又叫\"四行\"。本起源于宫廷妇女教育,属于\"*礼\"(妇女遵守的礼仪)、\"*职\"(妇女担负的职责),不久扩展到上层家庭对承担妇女角色的修养。
女孩十岁,就在家里接受女师教育--教给\"婉娩听从\"(德、言、容,柔顺听话),执麻橐(纺搓麻线,古代衣服多以麻、葛、丝为原料),治丝茧、织布制衣,学习准备祭祀和助祭的一系列工作(功,纺织、缝纫、备饭食酒浆等)。
出嫁之前三个月,宗族请女师对女子培训,\"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培训完成之后,还要举行祭祀仪式,以成\"妇顺\"。可见,\"四德\"是为\"三从\"道德服务的。\"四德\"后来泛化为对所有妇女的要求。
按照郑玄的解释是:\"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橐。\"后代一直不断在做出新的解释。 \"妇德\" \"妇德\"是女教妇学中最重要的一项,郑玄所说的\"贞顺\"是妇德的核心。\"贞\"是坚守节*,守身如玉,对丈夫忠诚不贰;\"顺\"就是《礼记》中说的\"婉娩听从\",对公婆、丈夫甚至对家族所有人谦恭有礼。
汉代女教家班昭在《女戒》具体指出:\"妇德不必才明绝异\"(意思是不必具备特异才能,这是明代\"女子无才便是德\"流行语的最初依据),做到\"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就是具备了妇德。
班昭更注重妇女品行的修养,到了清末,以兰鼎元《女学》为代表的女教书中,\"妇德\"标准更加具体繁细,对妇女在不同情境、不同角色中都有详细的规范:身为妻妇,事夫、事舅姑(公婆)要恭顺柔和,身为正妻,还要\"去妒\",帮丈夫纳妾;身为母亲,要会\"教子\",为继母要\"慈爱前子\";与家庭成员相处,要\"和叔妹(小叔、小姑)\"、\"睦娣姒(妯娌)\"。
家境贫寒要能\"安贫\",富贵还需\"恭俭\"。
还要\"敬身\"、\"重义\"、\"守节\"、\"复仇\"......具备一系列美德。
妇言 礼教对妇女的言辞方面的规定,最初是出于害怕\"利口覆家邦\"(能言善辩的女人会颠覆国家),《诗经?大雅》中骂周幽王后褒姒\"妇有长舌,唯厉之阶\"(长舌妇是亡国祸首)。
然而言语(说话)也是一种必备的修养和技巧。
郑玄对\"妇言\"的解释是\"辞令\",也就是善于应对,说话得体的意思。
班昭认为\"妇言\"不必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只要说话时考虑言辞是否恰当,不恶言伤人,不抢话、不多言,不使人讨厌就行了。
大家族最恨妇女之间言辞挑拨离间家庭成员不和,多嘴多舌、说话喋喋不休的妇女要受到惩罚,构成\"七出\"之一条。
蓝鼎元《女学》对\"妇言\"做了具体的正面引导,说\"妇言不贵多,而贵当(恰当)\",各种场合需要用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言辞,如勉励丈夫、教训孩子、委婉劝谏、明志守礼、表现贤智、免于灾祸......都需要运用恰当的言辞来达到预期目的。
所以,\"妇言\"又需要智慧和知识修养。 妇容 儒家对妇女的容貌修饰有特殊的标准,孔子主张重德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