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簸字的演变过程

簸字的演变过程

簸字的演变过程

簸,形声字,最初见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簸,从箕,皮声,扬米去糠也。”簸萁是用柳条、竹蓖或铁丝编成的器具,读bò,萁读为轻声。本义是用簸萁扬去谷物中的糠秕、尘土等。《诗经•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由于簸米时的动作特点,引申为上下颠动、摇荡的意思,读bǒ。如北宋李新《凌云》诗“半犁好雨田香润,一簸残花春寂寥。”   唐代李朝威《柳毅传》“宫殿摆簸”。

中国汉字演变一般经历了图画、表形、形声三个阶段,出现了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篆书有甲骨文、大篆、石鼓文、小篆等,汉隶、唐楷同属于真书,汉代出现草书和行书。簸是形声字,最初以“箕”为形,皮为声,据查,簸字的演变历程,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