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活动的时代背景特征主要包括
1、仁政
孔子提出“仁”。‘‘仁者,爱人。”“民之仁也,甚于水火。”孟子依此提出‘‘仁政”。“有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不忍人之心,是为仁心;不忍人之政,是为仁政。”孟子进一步指出:“仁者无敌。”“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郡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2、德治
儒家主张施仁政,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认为“苛政猛于虎”。儒家倡导用道德感化的方式来统治人民,因此主张德治。
孔子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政、刑只能起镇压作用,使人不敢犯罪;德、礼则可以笼络人心,使人知耻归心。
要“为政以德”、“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使民也义”。孟子主张:“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3、礼制
推行仁政德治,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制度规范,这就是“礼”。“礼”最初指祭祀的器物和仪式,到了周代把礼从仪式中区别开来。
发展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和以奴隶主贵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儒家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4、君权
法家推崇君权专制。管子认为:“神圣者王,仁智者君,武勇者长,此天之道,人之情也。“
法家崇君权,竭力维护最高统治者的权威,目的是为推行其法制刑治的管理思想寻求实施主体和保障条件。法家不可能有现代民主思想,将法制与民主相联系。
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只可能将法制与专制一相联系,试图以专制君权为支撑,推行他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
5、倡法制
在崇君权的基础上,法家力主推行法制。商鞅认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管子认为:“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家的法制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权势是“胜众”之资。要推行法制,统治者首先要确立自己的权势。管子认为:“凡人君之所以为君者,势也。”
韩非认为:“势者,胜众之资也。”它具体包括:一曰权势是君主的地位保障。主能制臣用民,在于“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