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意义上的和亲制度开始于
中国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和亲”出现在西汉刘邦时代。自秦朝以来,匈奴一直困扰着华夏的西北边关。
到了西汉初期匈奴问题更是西汉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的重大问题。公元前200年,韩王信(不是韩信)反叛,投靠匈奴,联合攻汉。汉高祖刘邦一怒之下,想通过武力解决,结果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中了匈奴的埋伏,被困白登山七天七夜,多亏了陈平用奇计才解了围。面对异常严峻的战争形势和咄咄逼人的匈奴军队,兵败后的刘邦无计可施,只得向大臣们征求意见。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关内侯刘敬向刘邦提出了与匈奴“和亲”的意见,并陈述了理由。他说:“汉朝天下刚刚平定,士兵们疲惫不堪,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匈奴单于冒顿杀了他的父亲自己做了君主,他凭武力树威势,是不能用仁义道德说服的,只能够从长计议,让他的子孙后代臣服汉朝。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作妻子,给他送上丰厚的礼物,粗野的外族人一定爱慕而把大公主作正妻,生下的儿子必定是太子,将来接替君位。冒顿在位,当然是汉朝的女婿;他死了,他汉朝外孙就是君主。哪曾听说外孙子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礼的呢?这样军队可以不出战便使匈奴逐渐臣服了。”
刘邦接受了刘敬提出的关于“和亲”的长远之计,便要送大公主去匈奴。吕后得知后日夜哭哭啼啼,对刘邦说:“我这一辈子只有太子和一个女儿,怎么忍心把她抛掉远嫁匈奴去!”于是刘邦便找了个宫女冒名大公主嫁给冒顿君主作妻子,同时派遣刘敬前往与匈奴订立议和联姻盟约。“和亲”政策由此得行。
刘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和亲匈奴”的倡导者,也是第一份《汉匈和约》的签订者。这在当时虽然是权宜之计,但却具有深远的战略历史意义。“和亲”政策开创了一条华夏中原对周边少数民族和平友好的新渠道,对民族之间的和平交往、民族融合、生产发展、文化交流等,其意义是极为深远的,不仅汉代,后世也多采用。从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来看,刘敬提出的“和亲”政策是具有历史性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