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中心思想及主要内容
“月是故乡明”是古诗《月夜忆舍弟》中的一句,同时还是季羡林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所以不知道你指的哪一个?
下面的原文就是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就是中心思想。
此外我给你附上了翻译和创作背景,有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
“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原文如下:
月夜忆舍弟
[ 唐 ]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古诗翻译: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
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
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
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
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
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
家而悲痛。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