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到没朋友的典故
一、周文王与臊子面
相传商朝末年,在周国岐山地界的渭河一带,有一恶龙为祸人间,导致大旱三年,庄稼颗粒无收。周文王姬昌率领周人大战恶龙七日,才将恶龙杀死。饥饿的人们为庆祝胜利,将龙肉割下做成臊子和面来吃,觉得鲜美无比。
于是在以后庆祝这次胜利时,便用猪肉代替龙肉和面来吃。后来扩展至其他节日和祭祀,这臊子面也渐渐传开。
二、西施与炒西施舌
在福建名菜“炒西施舌”的历史传说中,有那么一段故事。传说,春秋战国期间,越王勾践灭吴后,他的妇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而后沉进大海。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蛤蜊,大年夜家都说那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
其实“西施舌”是沿海食品文蜊的一个种类,属瓣鳃硬体动物,双壳贝类,肉质硬嫩,汆、炒、拌、炖,其鲜好的味道都使人易忘。三十年代有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讴歌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好的一种神品。
三、刘安与豆腐
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被封为淮南王,人称神仙美食家。刘安喜好炼丹,有一天碰见神仙告诉他长生不老药的秘诀,就是磨碎豆子做食物,于是就有了被称为神仙美食的豆腐。
传说刘安吃了豆腐之后,飞天当了神仙,就连家里面的鸡和狗也因为吃了豆腐都飞到了天上。这就是“一人得到,鸡犬升天”的由来,也是豆腐被称为神仙美食的原因。
四、张飞与灌肠
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张飞是个喜欢研究吃的人,曾经张飞往猪肠子里灌碎肉和面粉搅拌的馅,他还特地配上了点自己调制的佐料。
张飞做好这种灌肉的肠子,晾晒时,路过的人们纷纷好奇围观。有人问,尝一尝可不可以?张飞说:“管尝,管尝!”人们把“管尝”听成了“灌肠”,吃了都说好吃,于是灌肠便传承了下来。
五、诸葛亮与馒头
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前,曾率兵攻打南蛮,七擒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在诸葛亮班师回朝时,途中必须经过泸水,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
当地老百姓说:说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
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遂生一计,即命厨子和面并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又称其为“蛮头”,就这样馒头诞生了。
六、杨贵妃与贵妃鸡
一次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饮酒取乐时,杨贵妃喝的烂醉如泥,突然撒娇道:“我要飞上天!”玄宗以为她要吃什么\"飞上天\",于是命厨师做一道\"飞上天\"菜献上来。
这让厨师们很无奈,忽然一位厨师急中生智说:\"买几只童子鸡来,斩下翅膀,焖煮熟烂,这不就是\'飞上天\'吗?\"当把这道菜呈上来后,杨贵妃吃了一口,连声称赞:“好吃,真好吃!”因这道菜贵妃极爱吃,于是就有了\"贵妃鸡\"的美名。
七、油条和秦桧
油条酥脆可口,在口中轻轻咬碎,韧性十足,满口留香。直到现代社会还十分受欢迎,成为很多人早餐的标配食物。
南宋奸臣秦桧残害忠良、卖国欺民、罪行滔天,百姓对他更是深恶痛疾,为了诅咒秦桧,老百姓就把面团揉成秦桧的人形放在油锅里炸,以解自己心头之恨,后来这种小吃就逐渐演化成了油条。
八、苏轼与东坡肉
苏轼在杭州时,夏季浙杭一带大雨不止,西湖水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杭州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