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执着于悲不沉浸于喜源出何处
庄子说: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不执着于悲,不沉浸于喜,
若变成执着于“不着相”,当然,也是一种执着。
就如,末学常强调,不要被因缘、境界或自己的五蕴牵着走,一个人若不练习中性觉观,就只是每天提醒自己,别被因缘、境界或自己的五蕴牵着走,而若执着于此,可能会让自己表象上没被因缘、境界或自己的五蕴牵着走,但事实上,还是在被这句话(自己所执着的)牵着走。
人习惯于在无明、渴爱、执取及习性中,若真想要从无明、渴爱、执取及习性中解脱,中性的觉观自己的五蕴是很好的方法,觉观的能力,随着自己的练习会越来越强,自己刚开始会觉观到自己的渴爱、执取及习性,渐渐也能发觉自己被自己既有的认知及概念束缚,而体认自己的无明。
练习觉观的好处很多,它不只能让我们觉观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细微,还因自己的亲身体验体会烦恼的过程及辗转,知道烦恼都因自己的不如实而生,而会自己越来越趣向如实,也就是越来越行于中道(中性不被牵着走的表现),这都是可以因自己熟练中性觉观,而亲身体验体会的。
人会着相,都是因为自己没觉观清楚着相的坏处,贪嗔癡都是着相。
许多人也误解佛教将富贵类比为贪,其实,真佛教徒,是若在富贵或贫穷中,都不会是自己的负担,不是不敢拥有财富,而是知道运用财富,让社会真正的更好,任何状态(如:富贵或贫穷)都不会是佛教徒的负担,佛教徒活在时时明觉的状态,也就是时时都不被牵着走,过着自在无烦恼的生活。
也有人将慈悲误解,以为慈悲是对别人贪心或懒惰的施舍,其实佛教的重点,在于,让一个人能对自己慈(予乐)悲(拔苦),自己熟练了教导别人,让别人也能过着慈(予乐)悲(拔苦)的自在生活,让人人觉而不迷,时时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放下问题。
能做到这些,都是因为佛教徒练习了佛陀所教导的四念处及四圣谛,熟练了,而渐做到的。
学佛若能实际练习觉观及学习正见的观念,是最重要的,有兴趣的同修,请从这篇末学的回答开始,后续还有相当多篇,轻松的慢慢了解,看到后来会有讲解练习的次第,若能练习个几年,就能亲身体验体会觉观的能力及不被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