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黄老之治和无为而治有何区别

黄老之治和无为而治有何区别

黄老之治和无为而治有何区别

所谓“无为而治”是指顺其自然,不违背规律地对待事物的成长与发展,不妄为,而不是无所作为,是古代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和政治思想,被后世皇权发挥用于朝政治理,又称“垂拱而治”。

黄老学说是中国战国时接近道家的哲学流派,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因此“黄”指黄帝。

古代最能体现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就是《黄帝内经》(假托黄帝之名)和《老子》(又称《道德经》)两部经典了。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宝典,也是养生宝典。其上古天真论篇中给出摄生之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讲的是怎样少得病,怎样养生能健康长寿;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主张以医道行天道。

《老子》更是一部修身治国的不二法典,主张“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书中“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治大国若烹小鲜”、“宠辱若惊”等朴素的辩证思想,被后世仁人志士奉为圭臬。其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

总之,无为而治就是顺其自然,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不瞎折腾,此黄老之学对中国历代王朝治理具有深刻影响。汉初的“萧规曹随”,唐初的“垂拱而治”,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都是直接或间接在“无为而治”的理论指导下实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