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意思
这是司马迂《鸿门宴》中的句子。意思是项伯就在夜里骑马飞奔到沛公的军营。“夜”:在夜间 。用法:名词作状语。
项伯的年纪是比项羽的父亲小,在同宗兄弟中属于项羽的父亲的弟弟,所以项羽称之为“季父”。
沛公指的是刘邦。刘邦原是沛县泗水亭长 ,后斩蛇起义。为响应陈胜吴广,刘邦煽动百姓杀死沛令。后大家推选沛公,萧何、曹参等沛县有威望的人,都不敢担任,刘邦数次推辞后便接受了沛公称号。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节选: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
意思: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