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湖古时候面积
丹阳湖原为江南著名的大泽,大致成湖于二三百万年前,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
约在春秋前期,古丹阳湖逐步解体,分化出固城湖和石臼湖。唐时,丹阳湖还是烟波浩渺、水天相连的泽国。后来,由于泥沙淤积和围垦,湖面日趋缩小。据史书记载:“丹阳之湖三源,徽州、应天、宁国、广德诸溪所汇也。”千百年来,经过不断围垦,至解放时只有357平方公里(包括石臼湖在内)。湖身为带状,南北狭长。湖水一般深2~3米,最深处7米。湖水会于姑孰溪,注入长江。
丹阳湖古称“巨浸”,旧名“南湖”,又称“西莲湖”,简称丹湖。因秦置丹阳县而得名。先秦时为薮泽,古中江由泽所经,即沟通吴楚的“中江出(芜湖县)西南,东至阳羡(今江苏宜兴县南)入海”(《汉书·地理志》)。迨两汉时中江淤塞,湖泊才逐渐定型,最大湖面积3000平方公里,形成皖南山洪的汇集之区,长江西水东流入震泽的通道。
现代地理上,丹阳、石臼、固城、南漪四湖以及当涂、宣城、芜湖、溧水、高淳等县沿湖圩区,原均属古丹阳湖地。因屡经围垦,使古丹阳湖成为丹阳、石臼、固城、南漪四湖。解放初,丹阳湖湖区面积184平方公里。1966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某部报安徽省批准,围垦丹阳湖20平方公里,称为丹阳湖军垦农场。围垦后的丹阳湖,只剩下运粮河等水面,丹阳湖已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