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动心是最高的善
楼主好!这是佛学的般若思想,也是佛教的实修功夫。动心叫“有心”,故不动心也叫“无心”。下面从中国传统“儒道释”三家文化的角度,简析几句,供参考。
【1,“无心思想”在儒家叫“大公思想”】
如《礼记,礼运篇》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儒家的根本价值观。个人要实现这个愿望,需靠“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国家要实现这个愿望,需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可见,公而无私,仁而无别,亲而无间,义而无利,交而有礼,官而有责,教而有方,恤而有爱,以身作则,用善德使天下归心臣服,就是“大公”的定义。故公心者,能齐、治、平天下,是为“至善”。
【2,“无心思想”在道家叫“公道思想”】
如老子在《道德经》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即悟道的圣人无私、无求、无得、无我,因无而大,因悟而公,因道而智,才能做“”天下师和天下事”。《阴符经》把这个意思进一步概括为“天之至私,用之至公”,与上述儒家几乎一样。可见,证道需要的“无欲、无为”,最终必然落实在“公道”上,这也是为何说“大隐隐于朝”的原因。小善施利,中善施教,大善施国,至善施道。
【3,“无心思想”在佛家叫“般若思想”】
如《心经》讲“菩提萨埵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此处的心无挂碍=无心。同理,佛在《金刚经》说“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处的无住生心=无心=不动心。怎样做到“不动心”?就是“观自在”这三个字,达到“离一切诸相”的程度,“即名诸佛”。可见,不动心=成佛!
佛是怎么为善的?《地藏经》里讲,“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可见,佛有能力化身无量,同时在一切处、以无量身份、无量方法帮助无量有缘人,实在是行善的最高点。
【4,“无心”能当下获得无量功德】
佛在《金刚经》说,“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为何?无相胜于有相,无心胜于有心,而无相=无心=不动心,故无心者顿得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即为成佛。可见,无心=极善=无上正等正觉,是一切善的总根源。佛是法界最大的善人,人能不动心,就满此愿。
【5,对“善”的常见误解】
主要是四类:
(1)只把“施财”当善行,其实还包括施身、施时、施智。
(2)只把“给与”当善行,其实人的首善是反省改过,信圣奉行。无此前提,善小、善私、善有漏,不圆满。
(3)只把“积德”作为行善的目的。其实,有心行善,善微;无心行善,善广。同理,为得行善,善为私;无得行善,善为真。
(4)不懂“成佛是最大的善”。佛家三宝是众生福田,自心有无量法财可用,怎么开发?“立志作佛”是法界第一大愿,“普贤行”是法界第一大行,“文殊智”是法界第一大智,如是如教的落实,以“无心”最终实现。
总之,公者无私,道者无为,智者如佛,同向无心,至善无穷。无心即佛心,而“天上天下无如佛”,所以“无心或不动心”就是最大最高的善,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