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卫国上卿孙林父逃晋封临
卫定公四年(公元前585年)三月,在晋国指使下,卫国的孙良夫、宁相率军随晋军与郑人、伊雒戎人、陆浑、蛮氏攻打(侵袭)宋国,以惩罚宋侯拒绝参加去年由晋国在虫牢主持的会盟。
次年,卫国执政大臣孙林父(孙良夫之子)因与卫定公闹矛盾,逃到晋国去了。为此,卫定公去晋国向晋侯解释这件事,晋侯就把孙林父的戚地归还给卫国。此时,宁相之子宁殖入朝为卿士。宁殖又称宁惠子,是宁氏家族中突出的人物,他先后辅佐定公、献公、殇公三君,成为卫国的股肱重臣,地位仅次于卫国上卿孙林父。宁惠子有着敏锐的观察和识人能力,能够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来判断此人或者其家族的命运。公元前577年,卫定公去晋国朝见晋侯,晋侯让他与孙林父见面讲和,卫定公不愿意。当年夏天,晋侯派却犫(chou)把孙林父送回卫国,硬让卫侯接受他,卫定公在夫人定姜的劝说下,恢复了孙林父的官职和采邑,孙林父重新执掌国政。卫定公又设宴款待却犫,让宁惠子作为相礼。宴席间,宁惠子见却犫表现的很傲慢,就说:“却犫的家族恐怕要被灭亡了。苦成叔(即却犫)对国君都这样无礼,是取祸之道。”后来,晋国的却氏家族果然遭到灭门之灾。不久,卫定公患病,嘱咐孔成子、宁惠子立公子衎为太子。十月,卫定公死,太子姬衎继位,是为卫献公。卫献公是个既缺德又不讲信誉的人,父亲死时,他临丧不哀,定公夫人定姜曾断定他早晚会败坏卫国。献公即位时,楚国的国势强盛,经常北上与晋国争锋,双方战事连年,卫国作为晋的盟国,一直听从晋侯驱使。卫献公十二年(公元前565年)五月,晋侯召集郑、齐、宋、鲁、卫、邾等国在邢丘盟会,宁惠子代表卫国前往参加了会盟。卫献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的一天,献公约孙文子(孙林父)和宁惠子吃饭,二人穿着朝服早早来到朝廷上等待,但直到太阳快下山了也不见献公踪影,后来得知他在园林里射鸿雁,就找到园林,献公见他们来到,连猎服都不脱就跟他们说话,而且只字不提约他们吃饭的事,两人都很恼怒。孙林父一气之下回到他的封邑戚城去了,让儿子孙蒯替他上朝。献公设宴招待孙蒯,令乐师演唱《巧言》的最后一章,因章辞中含有讽喻权臣跋扈无能的内容,乐师便辞谢不唱。这时,宫中另一名叫曹的乐师主动出来请求演唱这一章。先前,献公曾让师曹教他的宠妾弹琴,谁知这位宫妾太笨,老是学不会,师曹就鞭打她。宠妾向献公哭诉,献公便令人鞭打了师曹三百下,师曹因此怨恨献公,就愿意演唱章辞以激怒孙蒯。孙蒯听了他的演唱后果然害怕,回去告诉父亲。孙林父知道献公忌恨他了,决心先发制人,于是集合族人进入国都攻打献公。献公恐惧,派公子蟜、公子伯、公子皮去与孙林父讲和,孙林父把他们全杀了,献公又派庶子行去,也被孙氏所杀,献公只好出逃到齐国,被齐君安置在郲地。孙林父和宁惠子共立定公的弟弟秋(公孙剽)为卫国君,是为卫殇公。孙氏强行赶走国君的做法遭到诸侯们和国人的非议,但是由于孙林父有晋侯撑腰,况且卫献公也确实不得人心,因此没人去过问卫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