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的现代意义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的现代意义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的现代意义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這段文字表现出了孔子对于人生目标和实现手段之间的看法。他认为,荣华富贵人人都想得到的。但是,如果用不正当的途径得到它们,君子是不能接受的。贫穷的处境没有谁喜欢,可谓人人都厌恶,君子要通过正常的途径摆脱它,要坦然地面对贫穷而不应该回避它。在孔子看来,得到富贵和摆脱贫穷的想法都没有错,关键在于实现這个目标的途经是否合乎道义。如果合乎道义,求富去贫是理所当然的。這是圣人的一贯主张和思想,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灵活便通的一面。

而要达到這樣的境界,需要“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连吃饭的时候都不能违背仁的原则,在仓卒匆忙的时候,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与仁者为伍,這说明孔子对君子的要求非常高。因为孔子认为“为仁由己”,“仁”不是外在的,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本心,一个人只要真想行仁,是能够成为仁人的。但要想达到这种境界谈何容易?连孔子最优秀的学生颜回,仅仅能坚持“三月不违人”,其余的人就更不要说了。因此,孔子的对君子的這些客观要求,多少有点自相矛盾。

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朝代的更迭,人类文明了,社会进步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改变了,对一个人是否符合君子的特定条件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也混沌了,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君子了,就看见有钱有势的人不管牠是什么德行,到那都前呼后拥的,怪哉怪哉,才弄明白金钱和权势才是今天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