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择善而从’’是根据《论语》中哪一则而来的
你对贼的理解有误。
贼可以笼统的译为有害,但是结合本章,其蔽有愚、荡、贼、绞、乱、狂,都是有害,那么具体的害处有什么不同,则是需要具体论述,因此贼不能简单理解为有害,也因此你说的逻辑问题是不存在的。
六言六蔽是孔子以前的成语,并非孔子独创。六蔽根本在于不好学,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而学也不仅仅是学知识,朱熹称学之为言觉也,后觉效先觉。所以学是包含学习、效法、觉悟三重。
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如果只是好仁,但是没有学来进行判断,所施非人,那么就和愚人一般了。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到处求知,但是没有学来判断制约,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那么就没有坚实的根基,而是荡逸无所守。这里不是说一门深入与博采众长谁对谁错,因为博采众长的前提是对相关门类有相对深入的了解,而一门深入也需要知道此一门是否值得专精。本句所说的状态,是浅尝辄止,尚达不到博采众长的地步。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贼是害物。信守承诺,但是没有学来判断制约,会对人对物有所伤害。比如念着昔日恩诺,当了叛徒汉奸。
余下类推。
总之,论语意思在于,仁知信等美德是好的,但这只是自然天性,做事不能只顺着自己本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明白其理为何,为什么要这么做。学就是明白其理,能够进行判断与制约,让自然天性能够发挥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