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以四为名的典故

以四为名的典故

以四为名的典故

【四代三公】《后汉书·杨彪传》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东汉人杨震与其子、孙、曾孙四代人均位至三公,后人用此典咏世族高门。唐代李白《送杨燕之东鲁》:“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李颀《行路难》:“汉家名臣杨德祖,四代五公享茅土。”

【四殆之叹】汉·刘向《列女传》:“钟离春,齐无盐邑之女,自谒齐宣王……‘今王之国,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此一殆也;渐台五重,万人疲极,此二殆也;贤者伏匿于山林,谄谀者强于左右,此三殆也;饮酒沉湎,以夜继昼……此四殆也。’”齐国无盐邑女钟离春,进见齐宣王,申述危害齐国的四种情况,齐王接纳她的意见而国家大治。后人用作妇女忧国进言的典故。《后汉书·杨震列传》:“无令丑女有四殆之叹,遐迩有愤怨之声。”

【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后人常用“四海之内皆兄弟”表达人不分远近,都可结交朋友,交游广阔,朋友遍天下。明·无心子《金雀记·守贞》:“此公有趣。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四郊多垒】《礼记·曲礼上》:“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古人认为,都城四郊如果存留着许多作战的壁垒,说明国家受到敌人的侵略,这是当权者的耻辱。后来用以表现国家遭受战乱或者对当政者的不满。唐·柳宗元《北还登汉阳北原题临川驿》:“多垒非余耻,无谋终自怜。”

【四明狂客】《新唐书·隐逸·贺知章》:“知章晚节尤诞放,遨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唐代诗人贺知章为人放荡不羁,自称为“四明狂客”,故后以“狂客”指代知章。唐·杜甫《奇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