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文献最早的来源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中孔子关于“礼”的一段谈话。孔子认为,夏礼和殷礼,只有一些口耳相传的零星资料流传于世。
夏、殷的后裔国杞和宋,关于其祖先的文字记载又很缺乏。而有关周礼的文字记载相当丰富,所谓“郁郁乎文哉”,所以他崇尚周礼,即“吾从周”。孔子原话是,“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吾则能徵之矣。”
对这段话中的“文献”,宋代朱熹解释道:“文,典籍也;献,贤也。”典籍,即有关国家典章制度的书册和文籍。贤,指通古博今、熟知掌故、见多识广的人。
元代马端临作《文献通考》,第一次用文献两字作书名,并在自序中对“文”和“献”作了解释,界定了“文”是对古代经史资料的引用,“献”是重臣宿儒关于政事学术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