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活着的时候为北定中原做了哪些努力
陆游一生中在对收复中原一事上做过无数次的努力。然而,没有一次能使他实现北伐的愿望。
01 遭贬谪、免职,北伐行动受阻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赵昚(shèn)继承皇位。“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君想烧几把火以示自己收复中原的决心,于是起用抗金名将张浚为北伐作准备。陆游被孝宗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兼类圣政所检讨官,并赐以进士出身。陆游向孝宗提出固守江淮,分兵进取山东的策略,但未被采用。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陆游因向枢密使张焘进言,要除掉一些贪婪狡黠、拨乱是非、败坏朝纲的奸臣,惹怒孝宗而被贬,“出通判镇江府”。
在镇江,陆游恰好遇到其父的旧交、右丞相张浚路过镇江,陆游借此机会向张浚献北伐计策。张浚虽有抗金决心,但在选派抗金的人员上做了错误的决定,让李显忠、邵宏渊这两个素有矛盾的人讨伐金军,结果配合不好,导致了符离之败。
这一次战事失利成为主和派攻击张浚及北伐军的借口,于是在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四月,张浚被召回朝,随后江淮都督也被罢免。因陆游曾向张浚献计献策,有谏官弹劾陆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宋史.陆游传》)。于是陆游才刚刚改任隆兴府通判不久,又被免职。
这里连用了“交结”、“鼓唱”、“力说”三个贬义词,看似极为严重,实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由此可知,主和派对陆游是极为痛恨的,有欲除之而后快之意。为什么主和派如此痛恨陆游?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想有所作为,他们只想保持现状,享受玩乐,而陆游作为一个积极、正面的人物,像一面镜子一般照出了他们无能的面孔,陆游的存在阻碍了他们求和的道路。他们以为只要向金国求和、投降就能继续从前歌舞升平的生活,就能保持他们在半壁江山内对百姓压榨的阶级利益。但是他们不知金国的狼子野心,金国其实是志在整个天下,议和只是他们的暂缓之计;又或许主和派们不是不知对方的野心,他们只是不愿意面对,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鸵鸟心理。
02 南郑之行,最接近北伐行动的一次经历
如果说这一次的免职使陆游悲痛愤怒,那么接下来的这次北伐行动胎死腹中更是令陆游心灰意冷。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爱国将领王炎出任四川宣抚使,邀请陆游到南郑的幕府工作,陆游欣喜万分地不等夔州任满便启程赴新任。南郑是汉中府治,四川宣抚使驻地,更是西北国防前线,宋金必争之地,与汉中府城仅一河之隔。
陆游到了川陕地区,视野开阔了,思维也发生了变化,因而改变原先固守江淮,分兵进取山东的主张。他向王炎进献收复中原的策略:
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宋史.陆游传》
这就是陆游写的《平戎策》,要点就是: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取长安必须先取陇右;积蓄粮食、训练士兵,一有机会就进攻,如果时机未到就固守。
王炎虽然赞同陆游的“进取之策”,但是,这一切需得到朝廷的批示才可以进行下去。但是此时主和派再度左右着朝廷,加之宋孝宗早已安于现状,无心北伐。因此,这一策略并未被采用。
一次又一次的谋划,一次又一次的被朝廷否决,使得陆游满怀怨愤,陆游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画策虽工不见用,悲咤那复从军乐。(《三山杜门作歌》)”“画策虽工不见用”并非指王炎之故,而是意有所指——朝廷,朝廷当权者昏聩无能,无所作为,安于现状,收复中原事业进展缓慢甚至毫无进展,令陆游对朝廷大为不满。
而更让陆游愤怒的是,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王炎被诏回京,并很快被削去军权。
见此情形,陆游心中的愤怒无以描述,以王炎为首的抗金派被打压的七零八落。原本,对这一次南郑之行,陆游是寄以厚望的,他怀着“为国效命,收复失地”的决心,本以为能大施身手,大干一场,却哪知,“出师未捷”便“胎死腹中”。从最初的南郑之喜,转为壮志难酬之恨;从离梦想最接近的地方,到现在与梦想之路愈行愈远,残酷的现实总是喜欢在人们最兴奋的时候给予他致命的一击。
陆游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因为当权者的不作为、不进取,使得他一身抱负无法施展,更是惨遭贬官、免职,与理想背道而驰。这个认知使陆游痛苦不已。陆游知道北伐收复失地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他悲情难抑,写下“渭水函关元不远,著鞭无日涕空横(《嘉川铺得檄遂行中夜次小柏》)”之语。此时,陆游在南郑仅仅八个月,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从军经历,也是最接近北伐收复中原行动的一次经历。
03 日渐老去,收复中原终成遗憾
后来,陆游出任过成都府安抚使参议官,也曾走马灯似的辗转于四川蜀州、嘉州、荣州之间,但是,都与北伐沾不上边。陆游满心苦涩,愤慨情绪无处宣泄,但他也没有完全消沉下去,他仍然心怀希望,无时无刻不在希望能收复中原,然而,他的愿望注定要落空,那一段时间,陆游都是在闲游中度过的,他用诗句描写当时的处境是:“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登塔》)”
直到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兼四川制置使,陆游对这位上司兼好友寄予厚望,以为北伐大业有望。但范成大不同于王炎,他完全遵照朝廷不思进取的诣意办事,完全没有北伐的意图。陆游悲叹志苦难成,愁白了头发。
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陆游以七十八岁的高龄扶哀入都,主持修撰孝宗、光宗两朝历史的工作。在此期间,因韩侂(tuō )胄主张北伐,陆游大力赞扬并支持,又应韩侂胄之请,为其作记题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五月,南宋朝廷下令伐金。但因韩侂胄用人不当及主和派的百般阻挠和破坏,北伐遭到严重的挫折,军队连连失利。不久,韩侂胄被杀害,陆游也成为了主和派的攻击对象,朝廷还取消了从前赠给陆游的名誉官职和各种待遇。但无论投降派如何猖獗,陆游都不屈服,决不改变忠于祖国和民族的志节,他写下“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感事六言》)以此明志。
嘉定二年(公元121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陆游因病与世长辞,终年八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