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君子的器物
在我们传颂的所有跟玉相关的“经典”词语中:“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于玉焉”这样的语句信口拈来,代代传诵。
但是在实际的推广中,孔子发现,教育和宗教的区别难点,在于被动的接受和主动的寻求,文化教育中,“德”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孔子借用的“玉石”的特点,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玉石在当时属于极其珍贵的物品,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玉石的物理特性,几乎符合孔子理论中对君子品性的要求。
孔子引用和借鉴发扬了玉的特性,提出君子以玉为型,随身佩戴,警醒自勉,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对个人修养和品德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