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宝通寺为什么叫宝通寺

宝通寺为什么叫宝通寺

宝通寺为什么叫宝通寺

宝通禅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初名东山寺,后唐贞观(627年-649年)年间易名 弥陀寺,南宋端平年间(1234一1236年),荆湖制置使孟珙为防范金兵南侵,上奏理宗皇帝颁发带金,下诏将随州大洪山寺迁此,改东山为洪山,赐寺名为 崇宁万寿掸寺。

元代(1280一1291年),洪山宝塔建,塔高7层,巍峨壮观。塔内有台阶可攀。元末万寿禅寺毁于战火,此后几经毁坏。

1332年(元至顺三年)华实任该寺住持,毅然以复兴自任。他筹集几万缗经费,广求大木由江上运归。因原址地势狭窄,不宜扩建,乃夷山填壑,垒石为基,使基宽敞,大兴土木,l334年(元统二年)告竣。时人称新建之寺宇,“金碧髹彤,辉映林谷,宏模伟观,人天俱瞻”。随州、许州(今许昌)“三大洪山法席之盛,莫武昌若也”。有黄缙作《武昌大洪山崇宁万寿寺记》记其事。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桢就藩武昌,在蛇山之阳营建楚王府的同时,在洪山重建寺庙。其后楚靖王朱均讹在1457年(天顺元年)又大修大雄宝殿等建筑。

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规模大增,并更寺名为“宝通禅寺”,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