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出自哪里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一句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论语》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出自《论语·颜渊篇》: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其中“以约失之者鲜矣”意思是以道德规范来引导人们,违背规范的人是少数的。子路随即提问:“如果子先生处于统率三军的地位,那么跟随您的人会有谁呢?”孔子回答说:“对于残暴的老虎跳过河而过,即使它死后不感到悔意,我也不会与它同行。我会选择在面临困难时感到恐惧、善于筹划并最终成功的人作为我的伴侣。”
这句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即出自孔子的回答,意思是根据对方的行为方式来处置对方的人。如果对方采取不正当、残暴或不公正的手段对待别人,那么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从而实施惩罚或教训,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这句成语表达了一种以德报怨、以情报仇的思想,即用同样的方式还击对方,通过让对方亲身体会到自己所施加的待遇,达到教育或惩罚对方的目的。这种做法强调了恶行者自食其果的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