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作者是喝醉写的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市)知州任上。
词有苏轼自己写的小序,是这样的:“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当时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没跟苏轼在一起。在哪里呢?在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兄弟二人各自的任职地都在今天山东省境内,两地相距五百来里路。词中的“千里共婵娟”,千里是文学夸张。
苏轼说自己是痛饮达旦、大醉之后写的这首词。这里我们就来说一说苏轼的酒风、酒德。
苏轼诗词中,有不少写酒的名句。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后来甚至学会了酿酒。在黄州、惠州,曾先后酿过蜜酒、松醪酒、桂酒、真一酒、万家春、罗浮春等多种酒。
根据苏轼自述,他青年时代根本不会饮酒,看见酒杯都能醉了。后来渐渐学会了饮酒,但是酒量一直不大。苏轼《次韵钱穆父会饮》自注:“仆于棋、酒二事俱不能也。”任凤翔签判期间的同僚兼同乡彭乘也曾说过:“子瞻常自言,平生有三不如人,谓着棋、吃酒、唱曲也。”
但是,苏轼喜欢饮酒,也喜欢看朋友们饮酒。其《书东臯子传后》一文中有生动的说明:“余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不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余上者。”
可见,酒量不大的苏东坡,酒风酒德却是极好的,因而饮酒、醉酒的机会特别多。酒精的两大作用,兴奋和麻醉,对苏轼的诗词创作和人生慰藉,起过重要作用。也许可以说,没有欢饮达旦,就没有这首《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