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孔文子何以谓之今吾于人也

孔文子何以谓之今吾于人也

孔文子何以谓之今吾于人也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新注句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为)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为)之,文也。” 翻译: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

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分析: 传统译注认为 “文”是谥号,一是对谥号的误解,一是不了解孔子的“文”是指成名。关于谥号的兴起,古今说法不同,多从《逸周书·谥法解》,认为起于周初。

郭沫若先生认为,“当在春秋中叶以后”(《金文业考谥法之起源》),“谥法之兴当在战国时代”(《谥法之起源》)。

杨伯峻先生批驳郭先生这种结论“缺乏坚强的论证,而且太与古代的文献材料相矛盾”(《论语译注》),举的例子其一就是《论语》中的这句“孔文子何以谓(为)之,文也?”,其二是“托古作伪”的《左传》中的记载。

很明显,郭沫若的结论可信,孔文子的“文”,不是谥号。在这里,“文也”是指成名。“谓”是“为”之误,“是以为之”的句式,在《为政篇》第二章也有,“曾是以为孝乎?”。

所以说,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的回答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任何一个能如此作为的人,怎会不能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