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文武官的站位
春秋战国时期臣子在宫殿上的站位是按照官职的高低次第排列,还没有出现日后的文武分列左右,但此时古人却是以右为上,左为下,比如“以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里就是说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
到了汉朝这朝仪就讲究多了,上朝的官员必须有“门籍”,出入宫门必须办证,没有证件是不会让你入宫的。在站位上也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三师的副职)第一,诸侯王排在第二,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其次。从站位上也能看出来,在汉代武官地位还是很高的。
在唐朝,这上朝的站位变成了文官居左,武官居右。据说这是源自《老子》:“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表现唐朝上朝的泥塑,可以看出来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唐朝站位其实和汉朝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唐朝的正一品都不怎么上朝,唐朝的正一品和从一品大多是荣誉衔,一般获得这种荣誉头衔的都是给那些上不了朝的老官员。唐朝上朝时站在第一排的都是正二品,比如左右仆射(ye)、中书令等等,剩下官员按照 品级前后站班。
到明朝,这上朝的官员也多了,而且明朝官员经常来回调动,所以站位也就不再是一成不变,为此,明朝特地有官员编制朝班表,根据大臣官职高低每次上朝前贴好“名牌”。
到了清朝,其实就不在有“常朝”了,也就是文武大臣不用天天跑来上早朝了,一般都是皇帝和内阁学士、各部大臣召开小型“早朝”,也叫作“御门听政”。只有在重大节日或庆典的时候会举行“大朝”,一年也没有几次。清朝上朝的站位就是内阁学士在前,各部大臣在后,但和前朝有所不同的是,如果王爷或者皇子担任某部官员,那么他也是可以参加朝议的。清朝会给一些封无可封的官员赏赐上朝时宫中跑马、乘轿的特权待遇。
历史上大臣们上早朝绝对不是像电视剧中演的一样,大家分列左右,高喊“臣有本奏”“无事退朝”,不同的时期上朝的规矩是不同的,不按规矩的下场可是很惨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