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颜鲁公忠义大节
《容斋续笔·颜鲁公》原文:
颜鲁公忠义大节,照映今古,岂唯唐朝人士罕见比伦,自汉以来,殆可屈指也。考其立朝出处,在明皇时,为杨国忠所恶,由殿中侍御史出东都、平原。肃宗时,以论太庙筑坛事,为宰相所恶,由御史大夫出冯翊。为李辅国所恶,由刑部侍郎贬蓬州。
代宗时,以言祭器不饬,元载以为诽谤,由刑部尚书贬峡州。德宗时,不容于杨炎,由吏部尚书换东宫散秩。卢杞之擅国也,欲去公,数遣人问方镇所便,公往见之,责其不见容,由是衔恨切骨。
是时年七十有五,竟堕杞之诡计而死,议者痛之。呜呼!公既知杞之恶己,盖因其方镇之间,欣然从之。不然,则高举远引,挂冠东去,杞之所甚欲也。而乃眷眷京都,终不自为去就,以蹈危机,《春秋》责备贤者,斯为可恨。司空图隐于王官谷,柳璨以诏书召之,图阳为衰野,堕笏失仪,得放还山。璨之奸恶过于杞,图非公比也,卒全身于大乱之世,然则公之委命贼手,岂不大可惜也哉!虽然,公囚困于淮西,屡折李希烈,卒之捐身徇国,以激四海义烈之气,贞元反正,实为有助焉。岂天欲全界公以万世之名,故使一时堕于横逆以成始成终者乎!大意:
颜真卿别号颜鲁公,秉持忠义坚守大节,为古今楷模,不仅唐朝人士无与伦比,自汉朝已来,应该也是屈指可数的(殆:大概)。查考他的仕途情况(立朝:在朝廷做官;出处:出任以及退隐),在唐玄宗时期,杨国忠厌恶、排斥他,由殿中侍御史出被贬黜到洛阳、平原(今属山东)任太守。到肃宗时,因为争论有关太庙祭祀坛场的事,被宰相记恨,由御史大夫降为冯翊郡守。后又因为得罪李辅国,由刑部侍郎贬到蓬州。
代宗时,因为说了“祭器不饬(同簠簋不饬,旧时弹劾贪吏常用此语,借指贪污。 )”,得罪宰相元载,从以诽谤罪,由刑部尚书贬到峡州。唐德宗时,又不被大臣杨炎所容,由吏部尚书换任东宫闲职(散秩:闲散而无一定职守的官位)。到卢杞当宰相时又独揽朝政,想要除去颜真卿,多次遣人去请颜真卿讨论方镇(一种地方行政制度,即藩镇,后有藩镇割据)的问题,颜真卿去见卢杞,埋怨他不容自己,从此卢杞含恨彻骨。
那一年颜真卿七十五岁,竟然中了卢杞的诡计死了,说起此事的人感到痛心。唉!颜真卿既然已经知道卢杞讨厌自己,却又因为解决方镇的矛盾,依然乐意去了。要不然,完全可以辞官不做,远走高飞,这也是卢杞很愿意见到的结果。然而他舍不得京都,到末了也不自己主动退出官场,才走向了危机。《春秋》曾责备贤者,这种行为可恨。司空图退隐在王官谷,当时的宰相柳璨以诏书名义召他到朝廷,司空图表现出衰老粗野野,当朝弄掉笏版,失了礼仪,也因此得到了放还山野的侥幸。柳璨的奸恶比卢杞更狠,司空图也比不了颜真卿,大丈夫捐躯于大乱之世,然而颜真卿是死在贼手,岂不非常可惜!虽然,颜真卿囚困在淮西时,曾屡次挫折叛军李希烈,仍然死于捐身徇国,激发了天下义烈之气,对于拨乱反正,事实上是有帮助的。但是老天爷岂能通过颜真卿的万世之名来保全疆土,从而使他一时丧身叛乱者以成就他的名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