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自哪里
1、年代
“谢谢”一词,始见于元代。多见于清代。
清袁玫《子不语》
华曰:“子既无羁束,何不归山东?”曰:“关津桥梁,是处有神,非钱不得辄过。”华曰:“吾今以一陌纸钱送汝归,何如?”曰:“唯唯,谢谢。既见惠,须更以一陌酬于桥神,不然,仍不获拜赐也。”
《曾国藩文集》 书信(二)
澄弟沅弟左右:久未寄信,想弟望之殷殷。承寄腊肉等件,极多且佳,谢谢!
《汉语大辞典》
清周亮工《与何省斋书》:「谢谢先生,一卮亦不忘不肖弟,有情人哉!」
《官场现形记》第三二回:「赵大架子回称:‘谢谢。’」
2、意义
谢谢,与多谢相近。省去多字,叠用谢字。感激之程度不如多谢。谢谢柔,多谢刚。谢谢用于小事,多谢用于大事。
3、演变
明代文人书信以及市民口语,皆用多谢。清代文人始用谢谢。谢谢含义与多谢相近,由多谢演变而来。清代文人交际应酬之繁,甚于明代也多矣。其感激回馈之辞,亦为之一变。余尝读清代书信,见其情意以笑乐为主,则多谢之刚拘,不如谢谢之得其柔也。凡事之小者,皆用谢谢,以缓其情。事之大者,方用多谢,以重申其意。当时,谢谢与多谢犹并用也。然较其数量,谢谢为胜。民国诸贤制定礼貌用语,取谢谢而废多谢。今日国人只用谢谢矣。
4、利弊
事由大小,情有深浅。只用谢谢而不用多谢,则时与事体不合。其事大,以浅辞应之,人将以为吝矣;其情深,以浅辞亟出之,必惶愧不安而无定。谢谢之轻浅,不如多谢之厚重也。今人崇尚柔媚,以多谢为生硬拘束,遂废之而不用。谢谢用叠字,已得柔和之意,如看看、想想之类是也;又以轻声读之,则其柔也极,近于媚。礼以中和为贵,故宜刚柔得中。唯柔是取,则一国之人皆流于小儿女子之态而失其刚,此亟当改正者也。
5、取舍
今北方只用谢谢,当复用多谢。尝试论之,多谢优于谢谢也。礼记曰:“礼减而进,乐盈而反。”受赐于人,当降志屈节,是为减;情志惭愧,动作不安,故进以勉之。古人揖拜,皆以手抱拳,刚柔并用,此中庸之道也。有柔须有刚,则多谢之“多”不可无。今日不用揖拜礼,当以多谢为正。古人谨慎厚重之意,勿忽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