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地区的气候特点
我国东南部地区,在冬夏季风的进退变化影响下,在降水量方面显示出四个显著特点。
雨量分布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 我国的雨量分布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气候上也表现出从湿润逐渐变为干燥的特点。我国的台湾、海南两岛以及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广西、浙江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多雨地区。初夏,东南季风到来,我国的宝岛台湾省首当其冲,年雨量最高,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都在2000毫米左右,北端的基隆港,年降水量接近3000毫米,被称为“雨港”。而仅次于基隆南面不远,比基隆地势约高400米的火烧寮地方,平均年降水量是6489毫米,是我国雨量最大的地方,东南沿海的粤、闽、桂、浙等省,年雨量为2000毫米左右,长江流域在1200-1400毫米上下,到了淮河。秦岭一线。大体上减至1000毫米左右。位于淮河以北的华北平原以及山东半岛一带,雨量已减至600-800毫米。在整个东北地区,降水量仍能明显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的趋势。面对海上湿润气流来向的长白山地迎风一侧(东西坡)是东北地区的多雨中心,年降水量竞有1000-1200毫米,由于地形对降水的显著影响,位于长白山地背风一侧(西北坡)的东北平原腹地,降水量已大大减少,愈住西去减少得愈见严重。东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一般都只有600-700毫米,靠近内蒙古的东北西部地区,则已减少为400毫米了。雨量分布山地多于平原 山地迎风面多于背风面 我国的雨量分布山地多于平原,山地的迎风面多于背风面。例如,在台湾,北、东、南三面都是迎风坡,面对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暖湿气流。由于高山地形的抬升、滞留作用,迎风一侧的年降水量一般都在2000毫米以上,而位于背风一侧的台湾省醅平原和澎湖列岛的马公(即澎湖)就只有988毫米了。海南的东面、东北面是迎风坡,年雨量高达2200-2400毫米,而西南背风坡,年雨量已减至1000毫米以下。我国东南丘陵的南岭、武夷山脉、罗霄山脉以及云开大山、十万大山等山地,迎风一侧的东坡、东南坡的降水量,普遍比背风一侧的北蚾、西北坡的雨量更高达2400毫米以上,而后者一般要比迎风坡少500毫米左右。我国东北长白山脉的东南坡,面对海洋湿润气流的来向虽然地理位置已经偏北,年降水量仍然高达1200毫米以上,而背风一侧的辽河平原只有600毫米左右了。降水量的年内分配 冬夏不均 我国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冬夏不均,夏季雨量一般都占全年雨量的一半以上。我国华北、东北地区的夏季降水量,大致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夏季雨量的过度集中,易于发生冬干、春旱现象。我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的集中程度一般都比较低些,大致在35%-40%之间,而距离比广东、福建稍远些的江西省低至25%以下。这些地区,夏季降水量的集中程度比较低。说明年雨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雨季起止时间 各地先后不同 我国雨季的起止时间,各地先后不同;雨的开始时间,南方早,北方迟,东部沿海地区早,西部内陆地区迟;雨季的结束时间,北方早,南方迟。这一特点,显然与我国冬、夏季风的进退变化有密切关系,每年春季,随着夏季东南季风的前进和冬季偏北气流的减弱后退,我国的大雨带,从南向北有两次大的跳跃过程和三次长时期的停滞过程,这是我国东南部地区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我国气候上具有重要意义。两次跳跃进程,反映了我国大雨带从南向北的迅速推进;三次停滞过程,分别形成了我国的华南雨季、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我华北北部、东北南部的雨季。第一次停滞进程:大致在五月中旬至六月上旬之间,饱含暖湿气流的东南季风与寒冷干燥的偏北风交锋于华南南岭一带,停滞的时间比较长(约20天至一个月),形成华南地区的雨季。华南雨季的第一次停滞进程就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温带大陆气团之间极锋的第一次停滞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