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高邮明珠传说

高邮明珠传说

高邮明珠传说

“高邮西北多巨湖,累累相连如贯珠。”(秦观逸句)“三十六湖水所潴,其间尤大为五湖。”(蒋之奇《题东园诗》)——这是宋代人视野里的高邮湖。到了明代末年,由于淮河入海河道频年淤塞,大量泥沙积淀,致使内湖积水不得外泄,因此,“千流万派毕会于高邮,而高邮遂成巨浸矣”(《隆庆高邮州志》卷二)。

高邮湖曾有神珠,故名珠湖,又称甓社湖,俗称高邮湖。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一记载:“嘉祐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几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烂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沈括言之凿凿,应是所言不虚。沈括所谓的友人,乃高邮文人孙觉(字莘老)。这年,孙觉因珠光高照而考中进士。后来,孙觉女婿黄庭坚还为此赋诗:

甓社湖中有明月,

淮南草木借光辉。

故应剖蚌登王室,

不若含沙弄夕霏。

(《寄外舅孙莘老》)

因有如此名人神话,珠湖自然声名远播,百姓皆以一睹珠光为快,文人墨客更是如此,甚至不远千里而来,“往往维船数宵以待观(《梦溪笔谈》卷二十一)”,有人索性建亭以待,美其名曰“玩珠”。江西才子刘攽就曾特意跑到高邮来看珠光,可惜不曾遇见,大为不满,留下了《新开湖上待潜珠不出,偶书戏孙莘老二首》诗。后来,程节从景德镇赶来探望神珠,竟然有幸目睹,有《玩珠亭》诗云:

外挹湖天位置雄,

下疏地脉与湖通。

骊龙睡觉寒光吐,

尽献祥光入此中。

不久,也就是嘉祐八年(1063年),程节果然考中进士,因而故地重游,又建一亭,并作《还珠亭》诗云:

六六湖宽老蚌乡,

去来隐现本无常。

几回隐去重来现,

知是邦君有孟尝。

从此,“甓社珠光”遂成“秦邮八景”第一景!不过,“甓社珠光”时隐时现。据《高邮州志》和《冯氏巢孙漫录》记载,“甓社珠光”在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嘉祐年间(1056—1063年)、建炎年间(1127—1130年)、清乾隆六年(1741年)、二十四年(1759年)、三十六年(1771年)、嘉庆十五年(1810年)、光绪六年(1880年)均曾出现。有诗为证——

宋代张表臣有《呈以道舍人》诗云:“他年但饱扬州米,今日宁论甓社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