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仁为德:为什么说“仁”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
“仁”是由西周人所造,最初代表两个人相亲相爱。孔子首次将“仁”的含义规定为“爱人”,并且建立了一整套的仁爱理论,后世的统制者又以此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了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体系。
孔子认为“爱人”要由近及远,首先要“亲亲”,做到“入则孝,出则悌”,然后才能达到“泛爱众”,这与墨家的“兼爱”以及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博爱”又有所曲别。
“仁爱”则有远近、有深浅,要推己及人,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都是由“仁爱”发展出来思想观点。
先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能力水平高了,就要爱天下。
由此进一步发展,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爱”要由近及远,“恶”同样要由近及远,想要施加于他人的,先施加于自己。
由此可以看出,“仁爱”主张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类型的爱,是一种进取型的仁人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