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古代学士是什么官

古代学士是什么官

古代学士是什么官

在古代“学士”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官名和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的泛称。魏晋以后,学士正式成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员称呼。唐代,学士地位有很大提高,甚至可以参预朝政。

学士这一名称,在我国出现的甚早。最早出现于《仪礼丧服》:\"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这里的\"学士\"乃指学校之士,即在学校求学的贵族子弟。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

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有主管撰述的,如北齐文林馆学士,唐代的集贤院学士等;有专为皇帝侍讲、侍读的,还有草拟奏令、参与机密的。宋代的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学士与大学士是专门为那些需要礼遇的大臣或文学之士而设,全是虚衔。

其中的翰林学士为众学士之首,是皇帝亲信的顾问和秘书官,有“内相”之称。入宋后,一经授翰林学士,即有当宰相之望。清朝的大学士地位

显赫,官阶为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