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韦曲地名的由来

韦曲地名的由来

韦曲地名的由来

韦曲得名于西汉

据1987年开辟长安县城西路时,在西韦村结合“三黄冢”处出土的(唐韦规墓志铭)记载:韦线,唐贞观年间人,其21世祖西汉宣帝时承相韦贤初居此。

新编《长安县志》载:“自汉示相韦贤、韦玄成父子徒居长安县后,史志记载及考古发掘证明,其墓葬多在南里王村及韦曲镇北鸿固原一带在 南里王村者称“茔先茔”, 在鸿固原者称“大莹”。 

《汉书.韦贤传》称:韦贤自幼聪明,诚实少言,稍大后专心读书,号称“邹鲁大锅”,以“公车”征聘他人长安做官。韦贤的幼子韦玄成,汉元帝时官拜太子太傅,任御史大夫。后来,又任丞相,复爵为扶阳侯。从此,杜陵成为韦姓家族荣耀的兴盛地,从此又向全国迁徙,史称京兆韦氏。至五代,韦姓家族为相者多达22人,因之民间俚语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可见,韦氏之显赫地位。 

作为古长安京畿之地的韦曲,从西北泡河岸边的古杜伯国首堡到东南少陵原畔的西汉名地朱坡,从东北明藩王陵葛群的大府井到西南汉唐遗音圣地何家营,可谓锦绣成堆,步步珠玑。

盛唐时期,这里还是贵族豪门的聚集之地。从韦曲向南,至终南山麓,其间宫殿、寺院、亭阁、塔影、波光、林泉、花木,佳景如陈,随处可见,成为当时社会名流、文人雅士逸居会友和赏春踏青的极好去处。这种人文景象,在唐诗中多有记述。

唐天宝初年,诗仙太白供奉翰林,游览杜陵原时,即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杜甫在长安十年,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传诵名句等诗篇,奠定了他的诗圣地位。他在《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五首》等诗作中,多次提到韦曲,杜曲、皇子坡、瓜州堡等地,并对韦曲给予极大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