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很早之前怎么命名
⒈古代最早记载在《尚书·尧典》中,东西南北都有别的叫法:嵎夷、晹谷是东方,南交是南方,昧谷是西方,朔方、幽都是北方。
⒉东汉许慎的《说文·东部》中解释:“从日在木中。”意思是太阳在“木”中,表示太阳刚刚升起,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在《山海经》等记载中,太阳即为金乌,生活在扶桑木上,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轮流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即日升起于木中,这个方向即为东方。
⒊“南”字像龟甲腹面的形状,上部的“屮”形是龟类的头部,下部犹如洞穴。由于龟类居住的洞穴通常朝南,因此古人用“屮”形和洞穴表示南方。
⒋甲骨文中的“西”,犹如一个鸟巢,本义指鸟入巢栖息。鸟入巢栖息与西方有何关系?原因很简单,鸟入巢栖息代表太阳落山,而太阳在西边落山,因此甲骨文中画了一个鸟巢代表西方。简而言之,夕阳落下的时候,鸟纷纷归巢,所以用西来表示日落的方向。
⒌随着指示方向性用词的需要,二人相背之北,逐渐演化为北方的概念。由于中国气候原因,每到冬天一般会刮起北风或西北风,因此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享受南方的阳光与温暖,抵御北方的寒流,于是房屋的后背也就有了“北方”的意思。另外,与房屋坐落朝向差不多的是,古人一般坐北朝南,后背的方向也是北方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