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孔子“学无常师”
喜欢文化的我回答这问题。
孔子如何成为圣人,唯一的答案就是学习。孔子以好学著称,有两个关键词可以概括,一个是“学而不厌”就是孔子生命不息,求学不止的学习精神,另一个关键词就是“学无常师”,没有固定的老师,谁有长处就向谁学习。
可以说,孔子的一生贯穿着这两个关键词。
1、孔子在26岁时,听闻鲁国附属国郯国的郯子对远古时代的知识颇为渊博,于是在郯子来鲁国时,宾馆夜访,虚心求教。而那时的孔子已成闻名鲁国的学者,仍然如此谦虚好学,郯子当然恨不得将自己所有的历史知识倾囊相授。
2、向老子学礼,向苌弘学习音乐。老子当时任周王朝史官,熟悉礼仪典故。只是老子住在离鲁国千里之外的周王城洛邑,孔子克服困难,风尘仆仆,来向老子当面请教学习。老子见他远道而来,颇受感动,不仅倾心相授。还引见孔子认识大夫苌弘,向苌弘学习音乐理论。这次周王城之行,还有机会对周王朝很多典籍进行查阅和学习,再加上一系列的研讨活动,对孔子的思想产生诸多影响。
3、与师襄子切磋琴艺。师襄子和孔子一样同为著名乐官,本来孔子琴艺已相当有水平了,但他仍要向师襄子学习,不断地学习技巧乃至把握曲子的志趣神韵,正是在这样的切磋中,孔子的琴艺突飞猛进。
4、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更是孔子不耻下问的写照。巜三字经》里一段话:昔仲尼,师项槖。古圣贤,尚勤学。说的就是学富五车的孔子曾向七岁的项槖请教问题,充分体现了孔子好学和学无常师的精神。
5、理论联系实际,让书本知识活学活用。《论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对周礼的知识主要来自书本,太庙祭祀刚好是实践形式,孔子当然不会放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机会,所以每次太庙举行礼仪活动,孔子老是问这问那的,好像啥都不懂一样,其实他算资深专家,因为他知道只有勤学才能精进。
......
正是因为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这种学习精神,处处留心皆学问,学无常师,而成为一代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