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立身处世的基本价值规范
人类诞生之初,并没有“信用”一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大家约定俗成而衍生了一套“守信”规范。人与人的交往,因为有了“信”,犹如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使得大家有了紧密联系的基础。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就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怎么能行车呢?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谈到“信”,强调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准则,足见他对“信”的重视。大家自觉地践行诚信,社会就会处于有序运行的状态,如果没有了诚信,社会就会陷入失序混乱之中。就像车辆上的輗和軏,这是决定车辆行车方向的关键部件,没有的话,车就会散架。而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也将无法立足于社会上。
《玉泉子》记载,吕元鹰任东都留守时,有位处士常陪他下棋。一次,两人正在下棋,吕元鹰有急件要处理就走开了。处士趁机偷偷地挪了一枚棋子,结果他胜了。事实上,吕元鹰知道棋子被动过,只是没说破而已。第二天,吕元鹰劝说处士到别的地方谋生去。其他人不知道他被辞退的原因,处士也是一头雾水。临走时吕元鹰还赠送了他钱物。失信是要支付违约成本的。为了一时的私欲而出卖信用,换来的利益终究难以长久。
☆芒果林
守信是一种美德,这谁都知道,平时里也把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言之凿凿,可事到临头,却难坚守,常有失信之举。老子曰:“轻诺必寡信。”管子曰:“必得之事,不足赖也。必诺之言,不足信也。”(《管子.形势》)自己无力胜任,不要勉强。在不具备操作能力的情况下,信誓旦旦,信口开河,只会误事。大凡人都厌烦不讲信用的人,如果我们爽约了,不仅会败坏自己的声誉,别人也会觉得我们根本不行。一个人信用都不讲,还能拿什么持守他的操行呢?
我们生活在人群中,所在社区的“乡规民约”,就是我们在社区内立足的规矩,不会因为你有什么特权地位而搞特殊,否则你会遭人侧目。走上社会后,国家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就成了我们必须遵守的规矩,人人遵循公序良俗,整个社会就公秩序井然,若置规定于不顾,各行其是,社会就会乱套。
做人,最终都表现为与自己的正面较量。是否诚实无欺,是否光明磊落,反映了其人品的可信程度。要想做事,就先要学会做人;要学会做人,就要以诚待人。永远以一颗真诚的心待人接物,处世做事,杜绝虚情假意,浮躁轻狂。
一个人诚信与否,只要用心是可以辨别出来的,任何的遮掩、伪装都无济于事。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