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和帝对刘肇的评价
汉和帝最出名的除了“永元之隆”的政绩,就当属14岁诛灭外戚,成功夺权的经典案例了。这个很值得好好夸奖。
当时窦宪兄弟掌握大权,刘肇与内外臣僚无法亲身接近,一同相处的只有宦官而已。
刘肇认为朝中大小官员无不依附窦宪,唯独中常侍、钩盾令郑众谨慎机敏而有心计,不谄事窦氏集团,便同他密谋,决定除掉窦宪。
由于窦宪出征在外,怕他兴兵作乱,所以暂且隐忍而未敢发动。恰在此刻,窦宪和邓叠全都回到了京城。当时清河王刘庆特别受到刘肇的恩遇,经常进入宫廷,留下住宿。
刘肇即将采取行动,想得《汉书·外戚传》一阅。但他惧怕左右随从之人,不敢让他们去找,便命刘庆私下向千乘王刘伉借阅。夜里,刘肇将刘庆单独接入内室。又命刘庆向郑众传话,让他搜集皇帝诛杀舅父的先例。
到了永元四年(92年)六月二十三日,刘肇临幸北宫,下诏命令执金吾和北军五校尉领兵备战,驻守南宫和北宫;关闭城门,逮捕郭璜、郭举、邓叠、邓磊,将他们全部送往监狱处死。并派谒者仆射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信绶带,将他改封为冠军侯,同窦笃、窦景、窦瑰一并前往各自的封国。
刘肇看在窦太后面子上不愿正式处决窦宪,而选派严苛干练的封国宰相监督他。刘肇确认窦宪、窦笃、窦景到达封国后勒令他们自杀。
刘肇成功夺回政权,再现了汉宣帝刘询诛霍禹的故事。最关键是他的年纪和谋略以及政治手段。这时候才14岁啊(还是虚岁)
和帝能够成功诛除政敌的原因 ,除其余客观因素外,其主观努力和谋划起到重要作用 。用人得当 、组织严密 、措施谨慎是重要原因 。
和帝选择刘庆 ,刘庆比和帝年长一岁,不易引起怀疑 。刘庆受过窦太后的迫害,与和帝过从亲密 ;选择郑众是因其“谨敏有心几,不事豪党”。
指近卫军的丁鸿系拥君派 ,其他如执金吾 、五校尉部属也应该是可以信赖的 。整个计划十分严密 ,起事后在京城内先分头逮捕主要对手 ,避免了京师动乱 。
前人对此给予了很高评价 。
宋人胡寅认为 ,和帝“幼冲威断”, 魄力实过于章帝 。 此事可与汉昭帝诛除上官桀相提并论 ,可谓“远继孝昭之烈”。
明人范光宙亦看重和帝“贵察而断”的品格 ,亦将其与汉昭帝相比,以为“夫帝固冲主也 ,而即位之初遽能去奸而进贤 ,夫睿谋雄断岂下孝昭哉”并为其依托宦官的问题辩护 ,“或议帝诛宪而谋及郑众 ,以梯十常侍之祸 。噫 ,冲主而责其不逆观于未然,亦苛论矣哉”。
和帝在铲除窦宪 、窦笃 、窦景之后 ,又致力于肃清窦氏势力的依附分子 。“窦氏宗族 、宾客以宪为官者 , 皆免归故郡 ”,“凡交通者 , 皆坐免官”。太尉宋由依附窦宪而被免 ,自杀 。太傅邓彪也以老病上还枢机职。
除掉窦氏势力 ,肃清窦党 ,使濒危的皇权重新加强 ,稳定了东汉政权 ,这是汉和帝对东汉发展做出的贡献。事变始末充分体现了和帝的善谋 、机智和明断 。
自此 ,14岁的汉和帝开始亲政。
直到106年27岁时候猝然病逝,这很大程度影响这样一位帝王的名气进一步拔高。也限制了他功绩的上限。
所以汉和帝总体是一个能力大于名气的帝王。毕竟整体看,知道的人真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