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道》中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虚静无为是“万物之本”,人世间的帝王应效法天道,无为而治。但同时,庄子又认为天道和人道都有尊卑先后,人的伦理秩序有存在的合理性。其思想前后有些矛盾。
作为一个统治者,尧可以做到不怠慢有苦无处说的人、不抛弃走投无路的穷苦百姓、哀怜死者、喜爱儿童、怜悯妇人,已经很好了,说明他心怀仁爱,体恤民情。但他仍称不上至圣之君。如果他的治下没有有苦无处说的人,没有走投无路的穷苦百姓,他又哪里需要去施仁德呢?如果死去的臣民皆是尽享天年安然离世的,如果妇人的生活幸福安宁,又何须他哀怜、怜悯呢?至于喜爱儿童,喜爱和偏私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圣人是不偏私的。
从这个角度说,百姓的悲苦成了尧彰显仁爱的前提条件。所以尧最后会承认,自己所做的无非是应付人事。民生疾苦未必由社会的管理者直接造成,但管理者却有不得推卸的责任。管理者最忌讳的就是为自己表现出的美德沾沾自喜。人皆有同理之心,会对不幸者抱以同情,要警惕的是,人应将这同情转化为帮助不幸者摆脱不幸的动力,而不是将它作为炫耀自己仁爱的道具。
天地万物本有其生长发展的规律,人只需效仿天德,不用对万物做什么干预。孔子把内心平和兼爱无私视为“仁义之情”,而以道家的观点看,有“爱”则必然有“无爱”,孔子的兼爱无私仍是偏私。由于认为孔子把仁义当成人之本性只会起到扰乱人心的作用,老子拒绝将孔子以仁义为主旨的书保存在周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