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怎么评价湘军曾经第一猛将李续宾

怎么评价湘军曾经第一猛将李续宾

怎么评价湘军曾经第一猛将李续宾

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太平军如秋风扫落叶般迅速席卷江南大地,清军总数达八十万之八旗和绿营军几乎毫无招架之力,直到曾国藩编练的湘军横空出世。湘军,其实在曾国藩办理团练之前已经出现,其雏形便是江忠源的楚勇。在所有大清的军队中,能够对阵太平军并取得胜利的,只有江忠源的楚勇和张国梁的天地会依附军。由于清朝正规军的无能与腐朽,湘军便承担起力挽狂澜的重任。在与太平军激烈的搏杀中,众多优秀将领脱颖而出,并立下不世功勋。那么,如若按照作战勇猛,敢于亲自冲锋陷阵且令太平军闻风丧胆来给湘军将领做出排名,前三甲会是谁呢?

第三名,李续宾。李续宾早年拜在理学名臣罗泽南之门下,后追随罗泽南出省作战,其作战特点是,冲锋在前、敢于打硬仗、敢于以寡击众、敢于断后。1854年,李续宾率领直属部队作为前锋从岳州直奔武昌,沿途“七战七捷”,在田家镇和半壁山击败燕王秦日纲和陈玉成,荣获“挚勇巴图鲁”称号。1858年,李续宾经过一年多的艰苦作战,击败号称第一守城大将林启荣,同年兵锋指向庐州。在三河镇大战陈玉成时,面对十多万太平军与捻军之联合部队,李续宾坚决与之作战,所属六千精锐全部战死,但也消灭太平军七千多人。在双方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依然敢与之接战并取得如此重大的战果,其勇猛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曾国藩哀叹道“敝邑弃勇,自三河败后,元气大伤。虽多方抚慰,而较之昔日之锋锐,究为减色”。

第二名,江忠源。湘军的实际创始人应该是江忠源而不是曾国藩,没有江忠源楚勇之屡克太平军,曾国藩绝无兴办湘军之信心。江忠源是晚清少有的猛将,一往无前,决不退缩是他的作战风格。1851年,正当太平军势头正盛,各路清军将领无人敢接战之际,江忠源率领刚成立不久且人数极少的楚勇直接冲入太平军阵地,斩首数百。1852年,江忠源率领一千多楚勇猛击太平军于桂林,三战三捷,桂林由此而解围。1852年4月,江忠源率领八百楚勇在蓑衣渡伏击太平军主力,击毙南王冯云山。1853年夏,江忠源亲率两千多长沙老弱残兵力战萧朝贵于天心阁,并将其击毙。1854年,江忠源在只有三百楚勇且援兵全无的情况下于庐州大战太平天国猛将胡以晃,在重病缠身且身受七创的情况下依然奋勇杀敌,被咸丰帝授予“霍隆武巴图鲁”称号。后终因寡不敌众,庐州陷落,江忠源投水自尽。

第一名,鲍超。若要评出最令太平军畏惧的将领,不是江忠源,也不是张国梁、塔齐布、李续宾,而是鲍超。李秀成率大军从杭州前往湖北会攻武昌时路过九江城下,闻知鲍超在内,直接绕城而走;其他太平军见到鲍超霆字营部队常常夺路而逃,不敢与之作战。鲍超一生参加过500场以上战役,身被伤108处,其勇猛程度由此可见一斑。1855年,胡林翼在武昌被太平军西征部队围困,鲍超率领援兵与数倍于己之敌军交战。激战中,鲍超右肋被炮火所击,包扎伤口后继续作战,因而赐号“壮勇巴图鲁”。1852年12月,鲍超攻打小池口,乘夜色率军急攻,被滚木击伤左臂,但仍指挥进攻,又被击伤右腿,犹不退,后头顶被铅弹击中,鲜血迸流,被救回后休克数日。

李续宾生于湖南湘乡,是晚清湘军当中的著名将领,曾被誉作湘军第一猛将,镇压太平天国叛乱,在多场战斗中打先锋、打头阵,英勇无敌。

湘军李续宾

李续宾(1818年—1858年11月16日),字如九、克惠,号迪庵,湖南湘人,晚清湘军知名将领。嘉庆二十三年五月十八日卯正生于湖南湘乡,贡生出身。咸丰二年(1852年)在籍协助其师罗泽南办团练,对抗太平军。次年随罗泽南出省作战,增援被太平军围困的南昌。咸丰四年(1854年),在湘军攻占湖南岳州(今岳阳)、湖北武昌、田家镇(今武穴西北)等重要作战中,常当前锋、打硬仗,以功升知府。次年一月,随罗泽南南下,连占弋阳府、广信府(今上饶)、德兴、义宁府等府县。十二月,随罗泽南赴援湖北。咸丰六年(1856年)罗泽南战死后,接统其军,成为湘军一员重要统兵将领。

咸丰八年(1858年)十一月,在三河之战中入太平军的包围,最终战死沙场(也有说法其自杀),此次战役使湘军元气大伤。

如何评价李续宾

李续宾臂力超凡,善于骑射。是罗泽南先生的学生,“续宾奉父命往佐之,令将右营,泽南每战,续宾皆从。”在如此的南百征战下,很快成为了罗泽南的得力战将之一。

李续宾部确实无愧于精锐之师的称号,他本人更是拥有大将之风,仁厚美德:“专以救败为务。遇贼则让人御其弱者,自当其悍者。分兵则以强者予人,而携弱者自随。”早期的湘军之所以能征善战,声名遐迩,这段话是很好的注释。

湖南人沈从文的墓碑上有这样一句: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家乡。对李氏兄弟等湘军将领们而言,它也是极好的写照。不少湘乡籍将领都不长寿,无论是战死还是病死,都说明当时战争之残酷,长期戎马生涯对身体有着极大的损害。